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我爱鞍山 > 资讯杂谈 > 正文

王家新:致敬经典养正守恒

发布日期:2016/4/27 1:36:08 浏览:1372

编者按:2015年12月10日,由中国书协、国家图书馆(国家典籍博物馆)共同主办,北京重文堂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“向经典致敬——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”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一号展厅展出。本次展览共展出王家新多年来所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四十余卷(册),在广大专家、学者,书法家、书法爱好者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,根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,本次展览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六万多人次。

经典鞍山

王家新,别署晏园、止堂,1967年出生,祖籍辽宁。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,中国书协第六届副主席、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书法兰亭奖、全国书法篆刻展、全国青年书法展评委;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,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,中国美协理事,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,西泠印社理事,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。作品被人民大会堂、国家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、中国美术馆等收藏。主编《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》。著有诗集《北溟鱼》,诗词集《颐园诗草》,书法集《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书法作品集——王家新卷》《王家新书法艺术》,《晏园艺事》《晏园述古》。

向经典致敬张海

书法经典作品是历代书法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,一部书法史是由经典书家和经典书作串联起的恢弘画卷,承载着博大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精神。有志于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人,必须怀着敬畏之心,做人文经典的虔诚传承者,深入挖掘、汲取其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,从而走向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。

家新同志是中国书协第六届主席团中最年轻的一员,同时兼任楷书专业委员会和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,是当代中青年书家的优秀代表和领军人物。他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法,以欧褚颜柳等唐楷碑帖为范本,以私塾式描红写仿的方法,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。之后几十年的学书历程中,他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,临池不辍,焚膏继晷,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尤其是楷书名作用力最深,所临摹的作品忠实原作、形神毕肖,大多是实临、通临,展读之际,精彩纷呈,蔚为大观,其种类与数量之多,临摹把握之精准,不仅在当下,历代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,业余时间读书、临帖、抄书,日记和诗文手稿也是用毛笔写就,是古代文士般的生活状态,因而他的书作中充盈着儒雅的气息、从容的气度和正大的气象,赢得了广泛的瞩目和赞誉。

在中国书协与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“古韵镌拓纸墨千秋——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”之际,将家新同志多年来所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三十余卷(册)一并展出,以此来引导书坛重回经典、正本清源,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,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,也为中小学书法进校园活动起到推动、示范作用。这个展览让人们重新体味楷书之美、书法之美、汉字之美,成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、延绵承继的见证,也必将为当代书法的开拓创新、繁荣发展提振信心。(本文为“向经典致敬——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”序言)

经典鞍山

经典鞍山

经典鞍山

经典鞍山

王家新隶书临张迁碑册(部分)

经典鞍山

经典鞍山

王家新隶书临曹全碑册(部分)

“向经典致敬——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”集评

段成桂

什么样的展览算一个好的展览呢?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对观众有启发、有启示,让观众能够借鉴,流连忘返。王家新的展览就是如此。我在吉林省博物馆当了好多年馆长,一进到这个展厅,就感觉到有博物馆精品陈列的那种气息,非常好,和其他展览就有了区别。“向经典致敬”的展览中,家新的书法有文气、有古风在里边,这是很难的,要是脱离经典,自己任意地去写,绝对不会写成这个样子。刚才看他十九岁时临的《祭侄文稿》,就可以看出来家新书法的路走得非常正,每一步每一步走得非常扎实,所以他有了今天的书法成就,办的这个展览引起了很好的反响,展出效果让人满意,很值得借鉴、学习。这个展览对观众、特别是对一些青少年学习书法更有启示作用,启示就在于在书法的学习、创作过程中,对书法美的追求和发挥绝对不能离开经典。书法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不一样,它是崇拜古人、圣人的艺术,也就是说我们血液里流淌着对古人、对圣人的崇拜,这是一种审美心理。家新对经典的理解能这么深、这么透,可以说在他这个岁数、这么年轻的书法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虽然我七十多岁了,但家新的从艺精神还很值得我学习。书法其实就是“照着写、接着写”,写了几千年,把中国书法史一直写下来了,到了家新他们这里,还是这样照着写、接着写。中国书法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,一代一代要永远写下去。

冯远

在这么多年与家新的交往中,我觉得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。他写书法、作诗,在这些方面用力甚勤,是一个非常好的、很有潜力的书法家的坯子。他的后记写出了真情实感,也不光是为了实现父亲对他的期望,我相信一位人到中年的学问家,都会有一个重新追思传统、求诸自身学养的过程,我觉得家新在做这方面的功课。我还很惊讶的是他这些年来下了这么大的功夫,遍临了经典的名碑名帖。临古既得其形又得其神韵,谈何容易。家新这样一种治学方法、一个切入点,我是非常赞赏的,看得出他在研究中华文化、研究传统方面所下的决心之坚定,所花费的精力之多。把临摹作品展出,和我们所熟知的名碑名帖互相观照,这是需要勇气的,家新敢这样做,他是有一种反省的、自我批判的精神在,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。我喜欢家新的行草书,看得出他非常有才气,而临摹展的作品主要是楷书,看得出他的扎实用功,也就是说他有才气又能够回过身来重新认识传统,下苦功夫,在浩瀚的文化艺术海洋中修学。家新的这一段经历,对相当多的书法家和中青年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启发,甚至对当下书画界治学风气、追求功利目的、追求市场效应的热衷,也会是一面非常好的反光镜。不同的人在观看这个展览的时候,不光可以得到书法本身的一种审美,更多的是艺术道路上设定目标、积极进取的一种反省、参照,这大概是此次展览超出它所谓临摹主题之外的意义。

经典鞍山

王家新楷书临钟繇自拜表册

苏士澍

家新同志是一位文化使者,他业余时间喜欢书画、喜欢诗词,而在本职方面则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了很多的工作,说明家新有这个责任担当。今天看到了家新同志这么膜拜经典,向经典的碑帖去学习,我明白一个道理:作为领导干部、国家公务员,要想做到对事业认真负责,必须有这种对祖国、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精神,而且还如痴如醉地投入进去,努力变成这方面的专家,再回到工作岗位去为人民服务,这样的话,对你所领导、所对应的部门,才能从情感、心灵深处加以热爱。家新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这么热爱经典,这么刻苦地去临摹、去研习,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,更主要的是他有这种责任感。另外,家新同志的展览现场,也来了很多的孩子,孩子们看得很认真,他们会感受到家新的勤奋和刻苦,会激发出热爱汉字、书写汉字的兴趣。我们常说的从小写好毛笔字,长大做好中国人,其中的关键就是小孩子的书法教育,从去年开始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了,对孩子的书法教育也比以前重视了,家新临摹了这么多碑帖,很多都是楷书,有经典的欧、虞、褚、薛、颜、柳、赵等,对孩子们的书法教育有很大的帮助。所以,我觉得家新的“向经典致敬”展非常好,有指导性意义,为书法界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。

刘大为

家新这个展览的构思和形式都很好,把临摹传统、学习经典的作品拿出来做一个陈列展示,这是对书法学习研究过程的一次整理,可以看到习书的脉络和轨迹,很生动、亲切。家新临的很多帖,我年轻时候也临过,所以看展的时候深有感触。家新是非常系统地对书法传统、历代精品做了一个梳理,从隶书开始,魏碑、正楷,还有部分行书一一临摹,这是很扎实、很严谨的学习态度,非常难得。特别是有的碑帖临了几十遍,而且涉猎范围这么广,颜、柳、欧、赵等名碑名帖都临了,打下了扎实的基础,有了丰厚的积累,才有了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。我看家新用小楷写的笔记,摘抄一些文章,写得非常规范,一丝不苟,说明他非常用心,不受干扰,静心习书,而且把临摹的经验融入书法实践当中去。家新的工作很繁忙,但是看得出来他的业余时间绝大多数是投入书法的学习当中,不然的话不会有这么多的临摹作品,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,看了展览以后,我对家新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。基础打牢,楼才能越修越高,这是一个最简单的、最朴素的道理,家新是深谙此理的,他从小就不间断地、系统地、深入地学习,有了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,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会走得更远,会取得新的成绩。

王家新楷书临王羲之乐毅论横幅

陈洪武

在我心目当中,家新是一位才子、一位诗人,俊逸潇洒又很博学。他的展览让我感到震撼,源于他对古人深入地学习,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挖掘传统,这种追求在当代书法家群体当中是高标准的,我要向他致敬。展览题目“向经典致敬”本身就很有意义,当下书家非常关注自我和个性的表达,这非常好,但不免染上一些浮躁的风气。而看这个展览,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来,完全是以一种阅读的状态,默默观赏,以至于像一种对话,在跟古人促膝谈心,这很难得。他的小楷小中见大,一点都不含糊,而他的大楷,像《颜勤礼碑》等写得气象阔达,和这个时代气息相映照,他把自己人生的浩然之气倾注在笔端,似摹似写,既写又摹,完全把自己释放了,其中有一种精神力量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。家新从从容容地写来,不见一丝的尘埃和慌忙,源于他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和精神上的一种空阔感受。家新平常工作是很繁忙的,但他没有把行政工作琐碎的一面带到自己的书法里来,呈现的完全是诗意的流淌,接古意、有形质,这是一种怀抱的展示。家新是一笔一笔地、一帖一帖地来呈现,点画之中有韵致、有巧构、有传承,这就是星火,应该绵延下去。孩子们到这儿来感受的不仅是书法,感受到的更是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的洗礼。示范也不在于口述而在身传,家新做到了这一点,

[1] [2] [3] [4]  下一页

最新资讯杂谈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